收藏 手机版 您好!欢迎您来佛山科技金融网!
佛山科技金融网

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人才体系

 
日期:2024-04-04 09:00   点击数:135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张晓静 侯元元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科研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但是客观来看,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仍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部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科技人才不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教科研一体化发展仍有提升空间;三是现有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并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活力和效率。因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推进相关工作,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人才为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加快现代化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核心是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培育建设一支熟练掌握高精尖技术和现代化产业技能的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科技创新效率质的提升。

一方面,要根据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缺科技人才。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要将科技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布局同步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重大科技方向,坚持项目牵引,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发挥重大人才项目聚才用才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育力度,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效发挥科技人才在现代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要通过创新整合、淘汰陈旧落后产能,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和资源配置,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人工智能、双碳循环、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领域,重视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锻造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凝聚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与现代化产业相对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满足未来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聚新型生产要素,加大紧缺型、复合型、交叉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一方面,现代化产业建设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各主体需发挥协同作用。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高校资源密集的人才高地,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实践教育导向,推动跨领域跨组织跨学科协同创新。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建立健全转化接力机制,以变革性技术赋能衍生新兴产业。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要面向前沿技术,为科技人才开拓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平台,探索科技人才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和渠道,鼓励人才依据专业特点和产业发展自主选择科研方向及组建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交叉融合、产业协同育人新模式,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养基础研究、跨学科及应用研究等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大批高端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建立“基础研究专项”奖励机制,完善潜在顶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持续稳定支持和服务,使他们能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中“挑大梁”“当主角”。

营造科技人才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演化,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来临,构建起能够持续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显得尤为关键。

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人才支撑。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产业组织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进一步破“四唯”,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鼓励、引导科技人才敢于开拓创新、担当重任,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需求合理匹配,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要全面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围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依托重大项目组建专项科研团队,给予充分研究和财务自主权。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科技任务的人才激励力度,重视以知识价值、能力和创造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实行弹性工资和绩效工资等薪酬激励方式,做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全链条保障,以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

 
 
看不清楚可点击这里更换!
技术支持:Zyyeasy@163.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5111405号     网站访问次数:38794269     后台管理     Baidu统计
Copyright © 2014-2015 www.foshank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谢谢!
联系电话:0757-83303138 传真:0757-83303136 E-mail:fskjjrxh@163.com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济西路12号永丰大厦9楼912室
佛山金葵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