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手机版 您好!欢迎您来佛山科技金融网!
佛山科技金融网

行业专家谈“双化协同”:将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竞争领域

 
日期:2023-02-27 07:12   点击数:106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共有条评论
分享到
 

       中新网成都2月26日电   当前,数字科技已经逐步成为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科技企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助力电力、交通、制造、建筑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两大主流趋势的当下,数字科技将如何赋能千行百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月25日,以“数字引领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上,相关行业的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就“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展开对话。

2月25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举行。 左雨晴 摄

  我国双化协同标准缺口依然较大

  “双化协同”的内涵有哪些?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汝鹏表示,双化协同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二是数字产业自身的低碳发展甚至是可持续发展;三是知识的协同,商业模式、产业模式的协同,治理、监管方面的协同,以及人才和文化的协同。

  汝鹏表示,数字技术的绿色化是当务之急。“举一个微观的例子,最近讨论比较火的ChatGPT,它的模型训练一次要耗电19万度,碳排85吨,能源消耗可见一斑。”

  双化协同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系统思维和标准化的保障。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认证中心副主任杨檬表示,从双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标准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可以简化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量;二是建立统一机制,包括推动双化协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数据接驳问题;三是利用标准遴选双化协同的标杆示范;四是利用标准协调上下游产业链,让整个双化协同更加畅通。

  杨檬同时也指出,目前我国双化协同标准缺口依然比较大。“在对包括钢铁、建材、电子、通信等各个重点领域的调查中,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绿色低碳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大概3000余项。这3000余项中大概只有1%涉及到数字化。”

  “随着双化协同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标准化需求。”杨檬建议多考虑在双化协同过程中寻找典型的应用场景,通过其典型特征实现标准化。

  双化协同将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竞争领域

  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应如何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工姜维表示,绿色化需要数字化赋能,而数字化通过绿色化进程可以实现迭代。

  姜维认为,在生产领域,数字化进程可以推动工业领域商业模式的变革,使生产的规模更加大规模化、更加定制化,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更高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钢铁行业为例,一个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中国的高人工成本面临产业要转移的风险大大降低。”姜维表示,钢铁行业是有支撑力的行业,在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制造系统集成方面都离不开数字化。“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一定能够支撑绿色化,为下游提供更好更廉价更绿色的钢铁产品。”

  而在数字科技领域,蚂蚁集团计算智能首席架构师张科表示,目前业界绿色计算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绿色硬件、绿色计算机群和绿色的应用。“例如绿色硬件,现在芯片级别已开始做绿色能耗,就是芯片在不同负载的时候会自动调整功耗,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阿里云能耗云科创总监肖镭表示,在赋能其他企业减碳方面,阿里巴巴集团提出了“范围3 ”的减碳概念。“算碳、减碳到消碳,这三套体系,再结合我们服务企业的本身特质,最后能真正做到节能降碳。”

  “双化协同将成为国际市场、国际舞台重要的竞争领域和砝码。”汝鹏表示。他提醒,随着数字化发展,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伦理、风险可能会在更广泛区域体现,例如隐私、数据泄露等等。“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可能需要用技术去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

 
 
看不清楚可点击这里更换!
技术支持:Zyyeasy@163.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5111405号     网站访问次数:38747059     后台管理     Baidu统计
Copyright © 2014-2015 www.foshank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谢谢!
联系电话:0757-83303138 传真:0757-83303136 E-mail:fskjjrxh@163.com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济西路12号永丰大厦9楼912室
佛山金葵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